本技術涉及光學元件領域,更具體地,涉及一種光學成像鏡頭。
背景技術:
1、在手機各項配置高速發(fā)展的時代,手機影像拍攝功能被大眾廣泛關注,其中可變焦鏡頭已成為行業(yè)研發(fā)焦點。
2、對于包括至少兩個透鏡群組的變焦鏡頭而言,其中作為變倍組的第二透鏡群組的性能的保證對于鏡頭的表現至關重要,然而目前的光學鏡頭技術中往往還存在第二透鏡群組的信賴性較差的問題,亟待提升。
3、為了滿足市場所需,本領域技術人員期望研發(fā)一種光學變焦鏡頭群組,通過對各透鏡群組結構的優(yōu)化設置,可以打破傳統(tǒng)的固定焦距選擇模式,通過組間微米級的增量,沿光軸物理移動透鏡群組鏡頭,從而實現一定放大范圍內的連續(xù)變焦,在保證不同焦距拍攝下的成像質量,使用戶拍攝體驗更流暢、更清晰的前提下,提升鏡頭組立的信賴性。
技術實現思路
1、本技術提供了一種光學成像鏡頭,該光學成像鏡頭可包括第一透鏡組、第二透鏡組和多個承靠件,所述第一透鏡組和所述第二透鏡組沿光軸由物側至像側依序排列且分別容置于第一鏡筒和第二鏡筒中;其中,所述第一透鏡組具有負光焦度,包括沿光軸由物側至像側依序排列的第一透鏡和第二透鏡;所述第二透鏡組具有正光焦度,包括沿光軸由物側至像側依序排列的第三透鏡、第四透鏡和第五透鏡;所述多個承靠件包括:第三承靠件,位于所述第三透鏡和所述第四透鏡之間,且其像側面與所述第四透鏡的物側面至少部分接觸;所述光學成像鏡頭滿足:1<cp3/t34<4,1<d3s/f3×n3<2,以及-2<d3m/f4×n4<2,其中,cp3為所述第三承靠件的厚度,t34為所述第三透鏡與所述第四透鏡在所述光軸上的空氣間隙,d3s為所述第三承靠件的物側面的外徑,f3為所述第三透鏡的有效焦距,n3為所述第三透鏡的折射率,d3m為所述第三承靠件的像側面的外徑,f4為所述第四透鏡的有效焦距,n4為所述第四透鏡的折射率。
2、在一個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三透鏡的有效焦距f3與所述第三透鏡的物側面的曲率半徑r5、所述第二鏡筒的物側端面至所述第三承靠件的物側面在所述光軸上的距離epb3、所述第三透鏡在所述光軸上的中心厚度ct3滿足:1.5<f3/r5<2.5和0.3<epb3/ct3<0.8。
3、在一個實施方式中,所述光學成像鏡頭還包括第三鏡筒和容置于所述第三鏡筒中的第三透鏡組,所述第三透鏡組具有負光焦度,位于所述第二透鏡組的像側,包括沿光軸由物側至像側依序排列的第六透鏡和第七透鏡。
4、在一個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鏡筒的最大高度la、所述第二鏡筒的最大高度lb、所述第三鏡筒的最大高度lc與所述光學成像鏡頭的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區(qū)域的對角線長的一半imgh滿足:2.5<(la+lb+lc)/imgh<3.5。
5、在一個實施方式中,所述多個承靠件還包括:第一承靠件,位于所述第一透鏡和所述第二透鏡之間,其像側面與所述第二透鏡的物側面至少部分接觸;所述第一透鏡組的有效焦距f1、所述第一鏡筒的最大高度la、所述第一透鏡的有效焦距f1、所述第一鏡筒的物側端面至所述第一承靠件的物側面在所述光軸上的距離epa1滿足:-20<f1/la<-9和-18<f1/epa1<-10。
6、在一個實施方式中,所述多個承靠件還包括:第一承靠件,位于所述第一透鏡和所述第二透鏡之間,其像側面與所述第二透鏡的物側面至少部分接觸;所述第一透鏡的有效焦距f1、所述第二透鏡的有效焦距f2、所述第一承靠件的像側面的外徑d1m與所述第一承靠件的物側面的內徑d1s滿足:13<(f1+f2)/(d1m-d1s)<16。
7、在一個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透鏡組的有效焦距f2、所述第二鏡筒的最大高度lb、所述第三透鏡的有效焦距f3、所述第二鏡筒的物側端面至所述第三承靠件的物側面在所述光軸上的距離epb3滿足:1<f2/lb<2和5<f3/epb3<8。
8、在一個實施方式中,所述多個承靠件還包括:第四承靠件,位于所述第四透鏡和所述第五透鏡之間,其像側面與所述第五透鏡的物側面至少部分接觸;所述第三承靠件的像側面的內徑d3m、所述第四透鏡的物側面的曲率半徑r7、所述第四承靠件的像側面內徑d4m與所述第五透鏡的物側面的曲率半徑r9滿足:-0.5<d3m/r7-d4m/r9<1。
9、在一個實施方式中,所述多個承靠件還包括:第四承靠件,位于所述第四透鏡和所述第五透鏡之間,其像側面與所述第五透鏡的物側面至少部分接觸;所述第三承靠件的像側面至所述第四承靠件的物側面在所述光軸上的距離ep34、所述第四透鏡的有效焦距f4與所述第四透鏡的折射率n4滿足:-0.5<ep34/f4×n4<0.3。
10、在一個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三承靠件的物側面的內徑d3s、所述第三透鏡的有效焦距f3、所述第三承靠件的像側面的內徑d3m與所述第四透鏡的有效焦距f4滿足:-0.5<d3s/f3-d3m/f4<1.5。
11、在一個實施方式中,所述多個承靠件還包括:第四承靠件,位于所述第四透鏡和所述第五透鏡之間,其像側面與所述第五透鏡的物側面至少部分接觸;且所述第四承靠件的物側面的內徑為所述多個承靠件中各個承靠件分別具有的內徑中的最小值;所述第四透鏡的像側面的曲率半徑r8、所述第五透鏡的物側面的曲率半徑r9與所述第四承靠件的物側面的內徑d4s滿足:6<(r8+r9)/d4s<7.5。
12、在一個實施方式中,所述多個承靠件還包括:第六承靠件,位于所述第六透鏡和所述第七透鏡之間,其像側面與所述第七透鏡的物側面至少部分接觸;所述第三透鏡組的有效焦距f3、所述第三鏡筒的最大高度lc、所述第六透鏡在所述光軸上的中心厚度ct6、所述第三鏡筒的物側端面至所述第六承靠件的物側面在所述光軸上的距離epc6滿足:-5<f3/lc<-3和0.3<ct6/epc6<0.8。
13、在一個實施方式中,所述多個承靠件還包括:第六承靠件,位于所述第六透鏡和所述第七透鏡之間,其像側面與所述第七透鏡的物側面至少部分接觸;且所述第六承靠件的物側面的內徑為所述多個承靠件中各個承靠件分別具有的內徑中的最大值;所述第六承靠件的物側面的內徑d6s、所述第六透鏡與所述第七透鏡在所述光軸上的空氣間隙t67、所述第六透鏡的折射率n6與所述第七透鏡的折射率n7滿足:1<d6s/t67/(n6+n7)<3。
14、在一個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鏡筒的物側端面的內徑das、所述第一透鏡的物側面的曲率半徑r1、所述第二鏡筒的物側端面的內徑dbs與所述第三透鏡的物側面的曲率半徑r5滿足:0<das/r1+dbs/r5<3。
15、在一個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三鏡筒的像側端面的外徑dcm、所述第七透鏡的像側面的曲率半徑r14、所述第二鏡筒的像側端面的外徑dbm與所述第五透鏡的像側面的曲率半徑r10滿足:1<dcm/r14+dbm/r10<3.5。
16、在一個實施方式中,所述多個承靠件還包括:位于所述第三透鏡的像側并與所述第三透鏡的像側面至少部分接觸的第三輔助承靠件;所述第三輔助承靠件的物側面的外徑d3bs、所述第三輔助承靠件的物側面的內徑d3bs與所述第三透鏡的有效焦距f3滿足:0.1<(d3bs-d3bs)/f3<0.3。
17、在一個實施方式中,所述多個承靠件還包括:位于所述第六透鏡的像側并與所述第六透鏡的像側面至少部分接觸的第六輔助承靠件;當所述第六透鏡與所述第七透鏡在所述光軸上的空氣間隙t67滿足:t67>2mm時,所述第六輔助承靠件的厚度cp6b與所述第三鏡筒的最大高度lc滿足:0.3<cp6b/lc<0.5。
18、在一個實施方式中,通過改變所述第二透鏡與所述第三透鏡在所述光軸上的空氣間隙t1以及所述第五透鏡與所述第六透鏡在所述光軸上的空氣間隙t2,使所述光學成像鏡頭實現調焦;所述第二透鏡與所述第三透鏡在所述光軸上的空氣間隙t1、所述第五透鏡與所述第六透鏡在所述光軸上的空氣間隙t2與所述光學成像鏡頭的有效焦距f滿足:0<(t1+t2)/f<0.7。
19、根據本技術實施方式的光學成像鏡頭包括沿光軸由物側至像側依序排列的第一透鏡組和第二透鏡組,兩個透鏡組分別裝配于第一鏡筒和第二鏡筒中;第一透鏡組具有負光焦度,包括第一透鏡和第二透鏡;第二透鏡組具有正光焦度,包括第三透鏡、第四透鏡和第五透鏡;鏡頭還包括多個承靠件,其中,第三透鏡和第四透鏡之間設置有與第四透鏡的物側面至少部分接觸的第三承靠件;并且,第三承靠件的厚度cp3與第三透鏡和第四透鏡在光軸上的空氣間隙t34滿足1<cp3/t34<4,在該前提下,控制第三承靠件的物側面的外徑d3s、第三透鏡的有效焦距f3與第三透鏡的折射率n3滿足1<d3s/f3×n3<2,同時控制第三承靠件的像側面的外徑d3m、第四透鏡的有效焦距f4與第四透鏡的折射率n4滿足-2<d3m/f4×n4<2,可保證第二透鏡組鏡片軸向分布均勻性,合理分配各透鏡間隙,可降低組立后透鏡因受力產生形變而導致的干涉風險,對鏡頭組立的信賴性表現具有很大的提升作用。